和田玉(軟玉)鑑定及分類、命名方法(細則)
時間: 2013-03-08來源:玉友之家鑑別
一. 前言
本細則是依據GB/T—16552《珠寶玉石·名稱》和GB/T—16553《珠寶玉石·鑑定》兩項國家標準制定的,制訂時參考了《珠寶玉石國家標準釋義》、《系統寶石學》、國際珠寶首飾聯合會《CIBJO 鑽石·寶石·珍珠》等權威性專著。
軟玉被稱為中國的“國石”,中華民族使用軟玉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對軟玉有自己相應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但是由於時代、地域、文化和人們礦物學知識的局限,許多名稱和種類劃分各地有很大差異,在鑑定和商業活動中引起了一些問題。 在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有關軟玉的內容中對分類及命名制訂的比較簡單,在鑑定實踐中容易引起一些誤解和抵觸,因此,有必要製訂一個符合行業實際情況,較為詳細的鑑定及分類、命名方法細則。
二. 分類命名和描述方法、術語
1. “軟玉”一詞,是地質行業的礦物學名稱,用於珠寶玉石行業會引起消費者和玉石愛好者的誤解以及業內人員的抵觸,因此本細則規定“軟玉”可以用於珠寶玉石的地質學、礦物學研究和交流,並用於描述該類玉石的大類劃分。
2. 在向社會出具的鑑定報告或商業活動中,使用軟玉分類中的基本名稱和傳統名稱如“白玉”、“青白玉”、“墨玉”等。
(依據GB/T—16552:3.1.1、3.4.3.b;“國家標準釋義”第24條)。
3. 依據GB/T—16552有關“產地不參與定名”的規則,本細則規定不使用“和田玉”、“瑪納斯玉”、“青海玉”等產地名稱。 在做具體玉石產品鑑定時由於產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也不區分產地,例如不寫作“和田青白玉”等名稱。 此項規則也符合國際慣例:國際珠寶首飾聯合會《CIBJO 寶石手冊》中實用規則第一條總則(b)項:在商業文件中不應指示原產地;第二條實驗鑑定報告(c)項:寶石的原產地不必說明。
4. 按傳統的觀點和行業的慣例,本細則對軟玉品種的劃分以顏色特徵為依據,對品種進行分類。 考慮到玉石產品的複雜性,商業鑑定證書應採取“分類不分級”的原則。 對品質的初步評價採取對顏色和質地進行簡單綜合描述。
5. 依照地質學科的慣例,對軟玉顏色的描述,採用先次要色調後主要色調的方法,也採用一些慣用的顏色描述詞彙。
例如:黃褐色—表示以褐色為主,帶有黃色調。
橙黃色—慣用顏色描述語,表示一種特徵黃色。
顏色的觀察和描述帶有很大的主觀因素,而且常常同一塊玉石上有兩種或多種顏色,或顏色特徵含混難以表達;可採用過渡性、關聯性方法進行描述、分類、命名。 有些名稱上無法表達的顏色特徵可以在備註中加以描述。
6. “羊脂玉”是“羊脂白玉”的簡稱,為行業中對優質白玉形象化的俗稱,猶如紅寶石中“鴿血紅”的用法一樣,不宜單獨作為玉石名稱使用。 本細則對優質白玉的命名採用“白玉-羊脂白玉”這一獨創性名詞,其中“白玉”為國家標準規定的軟玉基本名稱,“羊脂白玉”為行業中對優質白玉的俗稱(俗稱不單獨使用)。 在此名稱中“白玉”起到定名做用,而“羊脂白玉”則起補充說明作用,中間“-”為連接號。 這一名詞的構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標點符號規則。
7. 軟玉(和田玉)產品中顏色、瑕疵的含量比例估算方法應採用地質學傳統的岩石礦物鑑定技術方法,準確的估算對鑑定分類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鑑定人員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在實際操作中才能保持技術水平相對的穩定和統一。
8. 分類和命名的原則是使軟玉(和田玉)品種劃分詳細清晰,簡單而易於鑑別操作,規範和統一行業用語,以利於貿易和交流。
9. 軟玉(和田玉)的鑑定及分類、命名主要依據感官檢驗和檢驗人員的經驗,鑑定鑑別的對像也屬於民間珠寶工藝品、藝術品,因此不宜將分類、命名方法升級為標準,更不宜定為強制標準。 商業鑑定證書應採取“分類不分級”的原則,以避免形成畸形消費市場,也避免某些用心不良的鑑定檢測機構、商家藉此挑起糾紛、製造混亂,對行業造成負面影響。
三. 軟玉(和田玉)分類、命名方法細則表
白玉——白玉-羊脂白玉:表示優質白玉,其顏色呈脂白色或比較白,可稍泛淡青色、乳黃色等,質地細膩滋潤,油脂性好,可有少量石花等雜質(一般10%以下),糖色少於30%。
白玉:各種以白色為主的軟玉,常微帶灰綠、淡青、褐黃、肉紅或紫灰等色調,質地細膩或在細以上,糖色小於30%。
糖白玉:糖玉與白玉的過渡品種,其中糖色部分佔30—85%。
糖白玉-羊脂白玉:糖白玉和羊脂白玉之間的過渡品種,其中糖色部分佔30—85%。
青白玉——青白玉:灰綠色、青灰色、黃綠色等淺—中等色調品種,介於白玉和青玉之間。
青白玉—白玉:青白玉和白玉之間界限難以劃分時,或同一塊玉石上有兩種顏色時,可以採用過渡的方法描述定名。
糖青白玉:帶有很多醣色的青白玉,糖玉與青白玉之間的過渡品種,其中糖色部分佔30—85%。
青玉——青玉:灰綠色、青灰色等中等—深色品種,偶爾帶有灰藍色調,與青白玉只有顏色深淺的差別。 應注意深灰綠色青玉與碧玉的區別。
糖青玉:帶有很多醣色的青玉,糖玉與青玉之間的過渡品種,其中糖色部分佔30—85%。
翠青玉:青綠色—淺翠綠色品種,偶見於某些產地,也可以直接以青玉命名。
煙青玉:煙灰色、灰紫色品種,偶見於某些產地,也可以直接以青玉命名,顏色深的品種應注意與墨玉的區別。
黃玉——黃玉:淺—中等不同的黃色調品種,經常為綠黃色、米黃色、常帶有灰、綠等色調,在具體鑑別中應注意與淺褐黃色糖玉的區別。
墨玉——墨玉:灰黑—黑色軟玉,致色因素是因為含有一定量的石墨包體,在鑑別中應注意與綠黑色碧玉的區別。由於含石墨量多少不同,黑色深淺分佈不均,其過渡品種命名方法與前述相同。
糖玉——糖玉:由於原生或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鐵、錳質浸染呈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等色調的軟玉,當糖色部分>85%時可以稱為糖玉。 但如果可以觀察到原來的玉種也可以按原玉種名定名。
碧玉——碧玉:青綠、暗綠、墨綠色、綠黑色的軟玉。 分為兩種,其一種產於酸性侵入岩體的接觸帶,較純淨細膩;另一種產於超基性岩體的接觸帶,雜質多,常含有黑色礦物包體。 碧玉即使接近黑色,其薄片在強光下仍是深綠色。 某些碧玉與青玉不易區分,一般顏色偏深綠色的定為碧玉,偏青灰色的定為青玉。
四. 分類、命名方法補充說明
(一)顏色的比較方法
軟玉(和田玉)的顏色種類對其經濟價值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白玉。 因此,準確的顏色劃分在玉石鑑定、鑑別、分類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 在鑑定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 光源:軟玉在不同的光源下觀察會有不同的色調,不同色調的軟玉在同一光線下表現也有所不同,古人曾云“燈下不觀玉”。 鑑別分類時最好選用自然光,在日光強烈的情況下,應避開日光直射。 輔助光源選用普通日光燈,色溫5000-7000K。
2. 背景:將需要比較的樣品平置於大塊白色布、布紋紙或白紙上進行鑑別比色,背襯物要求熒光較弱,平整耐髒,也不宜有強烈的反光。 同一實驗室的不同工作台必須長期固定使用同一種背襯物。
3. 樣品的厚度因素:薄的樣品顏色會顯得淺一些,厚重的樣品顏色會顯得深。 因此,本細則規定比色部分厚度在5—8mm之間,不足或超過部分應採取技術措施對顏色的深淺進行估測。
4. 建立比色標準樣品和參照樣品庫:根據實踐經驗,應分別選擇淡青、 灰白、黃綠三種色調中的兩種或三種,建立比色標準樣品以保證白玉-羊脂白玉/白玉比色底限的穩定;建立黃玉/青玉的分界線以確保黃玉鑑別分類的穩定。其他種類建立參照樣品庫,以便檢驗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比對參照。
6. 檢驗人員:顏色的鑑別分類應由受過系統訓練有經驗的檢驗人員進行操作。 未經專門訓練的人員很難識別顏色微小的差別,也不會考慮到鑑別分類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和行業傳統,在接近分類界限時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5. 其他注意事項:進行顏色比對時要注意不同的人對灰、黃、淡青等色調的敏感程度不同;注意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時間自然光色溫不同;樣品擺放的前後位置、方向的不同;樣品透明度對顏色的影響;樣品上糖色、瑕疵、局部帶有顏色等情況對顏色觀察的影響。
(二)玉石質地和內含物、瑕疵的的觀察描述方法
軟玉的質地是其質量評價的首要因素,質地的好壞主要由結構、透明度、內含物、瑕疵、綹裂等因素構成,行業傳統對這些因素分類及描述較為複雜,在鑑別分類實踐中不便操作。 本細則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為常用描述用語如下:
1. 細潤無瑕:質地緻密、細膩滋潤,油脂光澤好。
2. 細潤:質地緻密,細膩滋潤,油脂光澤好,可有少量石花。
3. 細:質地尚細膩,但礦物結晶稍粗有顆粒感或有“瓷”、“僵”等性,光澤差。
4. 微花:有微小的點狀物、絮狀物、局部不明顯的“石花”“蘿蔔紋”等,須仔細檢查才能發現或總體少於5%。
5. 有花:有點狀物、絮狀物或“鹽粒性”,局部有較明顯的“石花”、“蘿蔔紋”、“水線”或質地不均勻等,肉眼觀察很容易發現或總體少於25%。
6. 有石花:有較多絮狀物、白色或其他顏色“石花”,很明顯的“蘿蔔紋”、“水線”等,玉質受到較大影響或總體少於50%。
7. 石性:有局部或大部的石花和其它礦物、岩石雜質。
8. 綹:有少量呈定向分佈或交錯的劈理、裂理、絮狀礦物排列等,尚沒有裂開。
9. 裂:有劈理、裂理,已有明顯裂開,飾品的完整性可能或已經受到影響。
10. 石皮:玉石原料或雕件上留有圍岩岩石或蝕變表皮,石皮有糖色部分可以稱為“糖皮”。
(三)玉石糖色的描述方法
軟玉由於受原生或次生作用影響,受氧化鐵、錳質浸染形成的紅褐色、褐色、褐黃色、黑褐色等色調,習慣上稱為糖色。 糖色是軟玉的重要特徵之一,當糖色部分>85%時可以稱為糖玉。 描述糖色時以估算糖色在樣品中的體積百分比為依據,分為:
微糖:糖色佔比例約為5%以下。
有糖:糖色佔比例約為5—35%之間。
糖××玉:糖色佔比例約為35—85%之間。
糖玉:糖色佔比例>85%時可以稱為糖玉,但如果仍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原來的玉種,也可以稱:糖××玉。
(四)玉石的產狀
傳統上軟玉(和田玉)原料的產狀分為山料、山流水和仔料,其市場價格有較大的差別。 但產狀的鑑別沒有具體指標或參照物,產狀特徵也完全可以人工模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鑑定證書不應該反映產狀或提供有關暗示。
五. 關於本方法(細則)
1. 本細則對優質白玉的命名採用“白玉-羊脂白玉”這一獨創性名詞,依據國家標準和國際慣例提出產地不參與命名,以傳統名稱作為軟玉的基本名稱,解決了寶玉石檢測實驗室對軟玉(和田玉)的鑑定檢測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一些障礙;針對軟玉(和田玉)這一中國民族特色的玉石品種提出了“分類不分級”的詳細鑑定及分類、命名方法。
2. 軟玉(和田玉)鑑定及分類、命名方法1995~1996年就開始醞釀,成文於一九九八年,並作為新疆岩礦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的檢驗細則備案。 幾年來,以此為依據進行了幾十萬例的鑑定實踐,方法本身日趨成熟,已廣泛為行業、企業採用,為規範和繁榮新疆的玉石市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和田玉的籽料與山料
筆者十年前即從事和闐子兒玉原石及玉器加工,從原石選購,經切割剖料,最後設計琢磨而成玉器的過程,累積了不少經驗,以下是我們一般的認知與名詞不同的用法,或許可以提供大家對和闐子兒玉的另一種看法。 為何要強調不同用法的名詞呢? 譬如說「皮」這個字,凡物體的表面皆可稱為皮,子料的皮為何? 山料的皮又為何? 為什麼本人將其界定為「子料有皮,山料無皮」,在下文中,希望各位讀者是採循序漸進而非跳躍式的閱讀,必能了解筆者所言之意。
子兒玉(籽料)為次生礦,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礦經剝蝕崩落後,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經過河水、泥石流不斷地翻滾衝擊,最後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狀」,這是經過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兒」(即外形翻滾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狀),這也就是水產玉為何稱為籽兒玉(子兒玉或子玉)的原因。 籽料自然風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膚有毛細孔一樣,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無法以人工滾磨而成。
山料無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帶皮。
每一個籽玉一定有皮,這是自然風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膚有毛細孔一樣,有的較粗,有的較細,而且無法以人工滾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對籽玉原石有相當經驗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確地辨別是否為天然形成的「籽兒」,或是人工滾磨的磨光料(滾料)。
子兒玉(籽料)為次生礦,經過河水、泥石流不斷地翻滾衝擊,最後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狀」,這是經過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兒」。
有文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帶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帶皮」這裡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 玉器工藝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 有些無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風化表皮如果十分圓潤、光潔、純淨,在設計製作時,常會將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風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風貌。 另一種「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設計製作。
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好的子料,質地縝密,礦物質不易侵入;會產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較鬆之處。 有一種叫做「光白子」的子兒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子料無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圍岩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圍的圍岩(璞),是在開採山玉時一起開采出來,附著於山玉的表面。 山料的外表因為有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與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斷玉質的好壞。 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雙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後,才被視為寶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 子玉質地好不好,審視其原石外表,有經驗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圍的圍岩(璞),在開採山玉時被一起開采出來,附著於山玉的表面。 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與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斷玉質的好壞。
另外,還有一點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 璞,除了是蘊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 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獻之厲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經琢磨之玉的「玉」,後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蘊藏有玉之石的「石」。 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塊子料原石未經任何人工琢磨,我們亦可稱這一塊籽兒玉為「璞玉」。
子料無糖色,山料才有糖
糖玉是山料的圍岩與玉石之間的一種過渡色,只存在於山玉。
子料也有一種類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顯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子料無糖,山料才有糖」。 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類似帶有醬油漬斑點的雜質,有的較為凝聚,有的較為分散;其實大部分帶有漂亮的秋梨皮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這些醬油漬斑點雜質,所以玉雕行內常說「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 →糖玉是山料的圍岩與玉石之間的一種過渡色,只存在於山玉。 橘皮」常用在打磨後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
在玉雕行業裡所稱的「橘皮狀」,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後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無橘皮狀。 在Dy先生文章中「和闐玉與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後一行「反光處會呈斑斑駁駁的感覺」,這裡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業中所稱的「起橘子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